|
綠色低碳,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涵,更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產業結構向“新”而行、能源結構向“綠”轉變的進程中,煙臺黃渤海新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區已累計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2個、國家綠色工廠11家、國家綠色供應鏈企業1家、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2個、省級綠色園區1個、省級綠色工廠15家、省級綠色供應鏈企業5家。
綠色轉型并非一蹴而就。在制造業“綠意”漸濃的同時,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動態平衡,推動綠色轉型行穩致遠?新區以系統布局與多元實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清潔能源多元突破 構建低碳供熱新體系
“去年供暖溫度很好,比往年還要高2至3℃”“我家也是特別暖和,晚上洗的棉衣第二天一早就干了”……在黃渤海新區龍湖春江悅茗小區,不少前去繳納取暖費的居民對去年的供暖效果贊不絕口。
這背后,并非傳統燃煤供暖的功勞,而是來自萬華化學工業園區的工業余廢熱與乏汽,經“零碳”技術轉化而成的清潔熱源。
在萬華煙臺產業園的分散集中控制系統屏幕上,供回水溫度、管網壓力等數據實時更新,河海新能源發展(煙臺)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彥斌介紹:“這套系統能精準匹配市政供熱管網的需求,確保居民家中溫度達標。”
余熱供暖,既暖民生,更算清“生態賬”。據測算,該項目全面投產后,年均可節約標煤1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86萬噸、二氧化硫9350噸。
“今年,萬華余熱的供應已接續到萊山區的虎山熱源廠,將主要供應迎春大街以西區域。待整個項目建成投產后,可提供4600余萬平方米的低碳清潔熱源,進一步優化煙臺市供熱能源結構,滿足民生清潔供暖需求。”李彥斌說。
在深挖工業余熱等“存量”資源的同時,黃渤海新區也在積極布局清潔能源“增量”,氫能產業正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在東德實業廠區內,一臺臺隔膜壓縮機加緊組裝——作為氫能輸送的“心臟”,該設備可將氫氣純度提至99.999%以上,實現零污染、低能耗運行。“我們已覆蓋氫能‘制—儲—運—加’全鏈條,全國約85%的氫燃料重卡、公交與冷鏈車,都搭載我們的核心部件。”董事長邢子義表示。
除了氫能,新區在煤電降碳、海上新能源等賽道也頻頻落子,持續完善清潔能源產業生態。
在煤電降碳方面,煙臺龍源電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構建起覆蓋煤電全生命周期的節能環保服務體系;在新能源布局中,煙臺港西港區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正全速推進,預計2025年11月主體工程機械完工,建成后年處理LNG能力達590萬噸,將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清潔能源供應樞紐。
從工業余熱供暖的“變廢為寶”,到氫能、LNG等清潔能源的多元發展,黃渤海新區正以扎實的產業實踐,為區域落實“雙碳”目標、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技改數改雙輪驅動 激活低碳內生動力
清潔能源是降碳的“外源推力”,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則是企業低碳轉型的“內生引擎”。2025年,黃渤海新區24個項目入選山東省技改重點項目,智能化改造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選擇。
在明德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內,智能化設備精準驅動撞針完成精細加工,石英晶體諧振器在自動化線上快速成型。“我們依托工業4.0平臺實現柔性生產,顛覆了行業60年的傳統工藝。”公司副總經理李強介紹,通過整版制造、激光封焊等自研技術,月產能從500萬只躍升至6000萬只,能效提升12倍、能耗降低40%,產品遠銷亞歐20多國。
在黃渤海新區,像明德亨電子一樣,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造”等方式,實現“節能”“減排”“降碳”的企業還有很多:煙臺業林紡織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智能化轉型,不僅將生產效率至少提高15%—20%,還將產品的電耗、蒸汽、水、天然氣、染化料等減少了30%;冰輪環境通過“熱管理”技術成功替代“三高設備”實現節能減排,其高效節能產品占比將達到90%以上;泰和新材通過自研的EcodyTM綠色印染技術可保證在與原棉性能相同的前提下,實現常溫以及無任何助劑條件下的快速染色,達到節水80%、節約蒸汽50%、節電30%、降碳60%的低碳效能……
系統推進綠色轉型,新區創新構建“區域—園區—企業—產品”四層聯動的綠色制造評價框架,配套推出覆蓋產品全周期、產線低碳化、智慧監管等關鍵環節的升級路徑,并優先選取產業鏈協同性強的企業開展示范培育,持續提升區域工業“綠色指數”。
綠色工廠集群發展 塑造制造新形態
企業的低碳實踐最終凝結為綠色工廠的建設成果。黃渤海新區通過培育綠色工廠、打造“晨星工廠”,正構建起層次分明、梯次推進的綠色制造體系。
新時代健康產業園內,廠房整潔素雅、園區綠意盎然,太陽能路燈與智能設備靜默運轉,干凈而有序。
“園區從規劃、建材到施工全面貫徹節能環保要求,將綠色融入生產、研發的每一個細節。”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搭建系統化能源管理體系,不斷提高能源管理有效性,達到預期能源消耗和使用目標,還領先同行業開展了ISO50001能源管理體系建設。
綠色發展不僅看“顏值”,產線上的“含綠量”同樣可觀。在食品包裝車間,從灌裝、包裝到入庫全程自動化,連廊輸送系統大幅降低人力與能耗,使“綠色生產”從理念落地為實績。
新時代健康產業園成功的“低碳轉型”路徑,也讓越來越多擁有廠區的新區企業,開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綠色發展路徑:首鋼電裝推進綠色物料替代,優化用能結構;艾奇蒂現代迪萬倫引入產品數據管理系統,實現可拆卸與回收設計;力高新能源車間廢棄物資源轉化率提升至98%。不難發現,如今在新區,綠色工廠已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獨角戲”,而是形成了覆蓋化工、新能源、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的集群效應。
如今,新區綠色工廠已從“單點突破”走向“集群共進”,覆蓋化工、新能源、裝備制造等多領域。截至目前,全區已累計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2個、國家綠色工廠11家、國家綠色供應鏈企業1家、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2個、省級綠色園區1個、省級綠色工廠15家、省級綠色供應鏈企業5家。
立足“綠色雙碳”,煙臺黃渤海新區正以“謀新重綠”的實踐,詮釋著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區樣本”,為煙臺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注入持續動能。
YMG全媒體記者 童佳怡 通訊員 邱烽 姜乾 攝影報道
責編:張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