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拉伯神話里,那條能隨主人心意變換形態、承載夢想的 “飛毯”,曾是人類對材料 “智能響應” 的最初遐想。如今,這一跨越千年的想象,在合肥的實驗室中照進現實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李木軍副教授團隊聯合裴剛教授、張世武教授,成功研發出一種被稱作 “百變磁力魔毯” 的磁控智能功能表面。這項發表于細胞出版社旗下儀器設備領域旗艦期刊《Device》的成果,不僅打破了傳統可編程材料的性能瓶頸,更以其獨特的設計,為智能材料的應用開辟了全新賽道。 01 傳統困境:可編程表面的 “速度與穩定” 難題 在智能材料領域,“可編程功能表面” 始終是科研界的重點探索方向。這類材料能根據需求靈活調整自身的光學特性(如顏色、反射率)、潤濕性(如疏水或親水)甚至黏附性,因此在自適應偽裝、建筑節能、生物醫療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潛力 —— 比如軍事裝備可通過改變表面顏色融入環境,建筑外墻能隨季節調整吸熱效率,醫療芯片可精準控制液體流動。 但長期以來,一個核心矛盾制約著這類材料的實用化:快速響應與穩定維持難以兼顧。現有技術往往陷入 “二選一” 的困境:一方面,場響應材料(如磁性液體、電活性聚合物)雖能實現毫秒級的狀態切換,卻像 “沒有記憶的木偶”—— 一旦撤去外部能量(如磁場、電場),表面狀態會立即恢復原狀,必須持續耗能才能維持所需功能,既不經濟也不便于實際應用; 另一方面,形狀記憶材料或功能涂層技術雖能 “記住” 編程后的狀態,卻又陷入 “慢動作” 困境 —— 以形狀記憶聚合物為例,改變狀態需要經歷 “加熱 - 變形 - 冷卻” 的完整周期,整個過程往往耗時數分鐘甚至數小時,無法滿足需要快速調整的場景。 如何讓材料既能 “快速變”,又能 “穩定存”?這一難題,成為李木軍團隊研發的核心突破口。 02 核心突破:三極鎖定與脈沖編程的雙重創新 “百變磁力魔毯” 的奧秘,藏在其微觀結構與控制方式的雙重創新中。這種智能表面并非單一材料,而是由成千上萬個毫米級的 “磁控單元” 陣列組成 —— 每個單元都像一頁可靈活翻轉的 “微型書頁”,通過精準調控這些 “書頁” 的狀態,就能實現表面功能的整體變化。 三極鎖定:讓狀態 “不耗能也能穩” 團隊為每個磁控單元設計了獨特的 “三極鎖定機制”:單元由一個可翻轉的磁性 “片” 和兩個固定的磁性 “條” 組成,三者形成穩定的磁力平衡,類似三角形的幾何穩定性。在無外部干預時,磁性 “片” 只會停留在兩個固定狀態之一 —— 要么完全向上(定義為 “狀態 1”),要么完全向下(定義為 “狀態 0”),無需任何外部能量輸入,就能長期保持狀態穩定。 這種設計從根本上解決了 “穩定維持” 的難題:就像門閂扣緊后無需持續用力,磁性單元的狀態一旦鎖定,即便經歷輕微振動或溫度波動,也不會輕易改變。團隊通過實驗驗證,當磁性條的高度控制在單元寬度的 20% 時,系統能達到最優平衡 —— 既具備足夠的鎖定力(可承受 2 毫米彎曲變形、20% 拉伸而不失效),又不會因鎖定力過強影響后續調整。 脈沖磁針:讓編程 “精準又快速” 要改變單元狀態,團隊研發了配套的 “脈沖磁針” 技術。與傳統持續供能的磁場不同,這種磁針能產生瞬時強磁場(強度超過 90 毫特斯拉),且磁場持續時間極短 —— 不足 100 毫秒。就像用 “磁性畫筆” 在表面 “作畫”:移動磁針時,瞬時磁場會短暫突破三極鎖定的能量壁壘,推動磁性 “片” 翻轉;一旦磁針移開,單元會立即被鎖定在新狀態,整個過程無需持續耗能。 這種 “脈沖編程” 方式不僅高效,還具備極高的靈活性:既可以對單個單元進行局部調整,也能對整片陣列進行批量編程,編程速度達到 “秒級”—— 比如在 10×10 的單元陣列上呈現 “USTC” 字樣,整個過程僅需幾秒鐘,且圖案能穩定保持數周。 此外,材料選擇的細節也為功能落地提供了支撐:磁性 “片” 采用高剩磁、高矯頑力的釹鐵硼永磁材料,確保磁性穩定;表面涂層則根據功能需求定制 —— 實現顏色變化時用高對比度顏料,調控潤濕性時用超疏水 / 超親水涂層,管理溫度時用不同反射率的材料;所有組件都集成在幾毫米厚的柔性基底上,兼顧了靈活性與耐用性。 03 功能實測:從顏色變幻到形狀重構的多維調控 實驗室中的 “百變磁力魔毯”,早已不是單一功能的 “噱頭”,而是能實現多維度調控的實用化原型。團隊通過一系列實驗,充分驗證了其在顏色、潤濕性、溫度、形狀四大維度的調控能力,每一項功能都直指具體應用場景。 顏色調控:從信息存儲到動態偽裝 通過編程不同單元的顏色狀態,“魔毯” 能像顯示屏一樣呈現字符、圖案,甚至播放簡單動畫。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單元陣列上快速編程出 “USTC” 的英文縮寫,圖案邊界清晰,且無需任何能量就能穩定保持 —— 這意味著它可用于長效信息存儲,比如在工業設備表面顯示參數、在公共空間實現可更換的標識。 更具價值的是動態偽裝能力:通過連續調整單元顏色,表面能快速匹配周圍環境的色調 —— 從森林的綠色到沙漠的土黃色,再到雪地的白色,切換過程僅需數秒。這一特性若應用于軍事裝備,能極大提升其隱蔽性,讓坦克、裝甲車在不同地形中 “隱身”。 潤濕性調控:讓液滴 “按路線行走” 潤濕性是材料表面與液體相互作用的關鍵特性,“魔毯” 通過編程可在同一表面同時實現 “超疏水” 與 “超親水” 區域的精準劃分。實驗中,團隊在表面編程出親水與疏水相間的 “棋盤格” 圖案:當水滴落在表面時,會自動避開疏水區域(接觸角達 152 度),沿著親水區域(接觸角僅 95 度)流動;通過動態調整親水路徑,還能實現液滴的 “定向輸運”—— 就像為水滴鋪設了無形軌道,讓其從起點精準抵達終點。 這種能力在生物醫療領域極具潛力:比如在微流控芯片中,無需復雜的機械閥門,僅通過調整表面潤濕性,就能控制試劑的流動與混合,大幅簡化芯片結構,提升藥物篩選、病理檢測的效率。 溫度調控:打造 “按需控溫” 的表面 “魔毯” 的控溫能力源于對反射率的精準調控 —— 高反射率表面能反射更多紅外輻射,溫度更低;低反射率表面則吸收更多輻射,溫度更高。實驗顯示,在相同紅外輻射條件下,兩種表面的溫差可達 10-15 度。通過編程不同區域的反射率,團隊在表面創建出復雜的溫度分布圖案:紅外相機下,亮區(高反射)溫度低,暗區(低反射)溫度高,邊界清晰可辨。 這一功能若應用于建筑外墻,將成為 “節能神器”:夏天時,外墻編程為高反射率,減少吸熱,降低空調能耗;冬天時切換為低反射率,增加吸熱,減少供暖需求。初步計算顯示,這種智能外墻可降低建筑總能耗 15%-20%;若應用于電子設備表面,還能針對性地為發熱元件降溫,避免設備因局部過熱損壞。 形狀變形:從平面到三維的 “動態重構” 最令人驚嘆的是 “魔毯” 的形狀變形能力 —— 通過改變單元的磁化方向,同一表面在外加磁場驅動下,可呈現出四種基本三維形態:山峰狀、山谷狀、馬鞍狀、扭曲狀。更創新的是,形狀變形可與其他功能 “同步實現”:比如讓表面在變成 “山峰” 的同時,峰頂呈現紅色、山谷呈現藍色,實現 “形狀 + 顏色” 的雙重調控。 這種特性為軟體機器人研發提供了新思路:未來的軟體機器人可采用這種智能表面作為 “皮膚”,通過編程不同區域的變形模式,實現爬行、游泳甚至飛行等多種運動;無需復雜的內部機械結構,僅通過表面變形就能完成抓取、搬運等動作,讓機器人更靈活、更適應復雜環境。 04 嚴苛考驗:經得住 “千錘百煉” 的實用化基礎 任何科研成果要走向應用,都必須經受穩定性與耐久性的 “考驗”。李木軍團隊針對 “百變磁力魔毯” 開展了一系列嚴苛測試,結果證明其具備極強的環境適應性與使用壽命。 在機械穩定性測試中,編程后的表面經歷了 1000 次彎曲循環(彎曲半徑僅 2 毫米)、500 次拉伸循環(拉伸率 20%),單元狀態保持率超過 99.5%;即便在頻率 20 赫茲、振幅 5 毫米的劇烈振動下持續 1 小時,狀態改變率也低于 0.1%—— 這意味著它能適應汽車、機器人等需要頻繁運動的場景。 在環境適應性測試中,表面在 - 20℃至 80℃的溫度范圍內能正常工作,覆蓋了從北方寒冬到南方酷暑的大部分自然環境;在 85% 相對濕度的高濕環境中放置 30 天,性能無明顯衰減;經過相當于戶外暴露 1 年的紫外線照射后,表面顏色、潤濕性等功能依然完好 —— 滿足建筑外墻、戶外設備等長期暴露場景的需求。 疲勞測試則進一步驗證了其使用壽命:單個單元經過 10 萬次狀態切換后,響應時間僅從初始的 80 毫秒增加到 85 毫秒,鎖定力衰減不足 5%。按每天切換 100 次計算,系統可穩定工作近 3 年,完全能滿足工業、醫療等領域的長期使用需求。 05 未來圖景:滲透多領域的智能材料革命 “百變磁力魔毯” 的意義,不僅在于一項技術的突破,更在于為智能材料發展提供了新范式 —— 它證明,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而非復雜的材料合成,就能解決看似矛盾的性能需求(快速響應與穩定維持),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借鑒。 目前,團隊已啟動產業化推進工作:一方面計劃將單元尺寸從毫米級縮小到百微米級,實現更高的調控分辨率,比如用于高清動態偽裝或微型設備;另一方面開發自動化編程系統,未來用戶可通過軟件界面直接設計表面功能,無需手動操作脈沖磁針,大幅降低使用門檻。 從應用場景來看,這項技術正逐步滲透到多個領域: 軍事領域:自適應偽裝系統可實時調整裝備的顏色、紅外特征,讓武器裝備在復雜地形中 “隱身”; 建筑領域:智能外墻、屋頂可動態調控吸熱與散熱,助力 “零碳建筑” 發展; 生物醫療領域:可編程微流控芯片可加速藥物篩選、病原體檢測,推動精準醫療; 軟體機器人領域:“智能皮膚” 讓機器人具備環境適應能力,可應用于救災、深海探測等極端場景。 這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中科大 “雙一流” 計劃等項目的支持,其成果也被團隊成員、論文第一作者吳紀旸視為 “智能材料普及的起點”:“我們希望未來的功能表面能像今天的觸摸屏一樣常見,成為人機交互、環境交互的新載體。” 當材料不再是被動的 “靜態存在”,而是能主動響應、適應環境的 “智能系統”,人類與物理世界的互動方式將被重新定義。中科大 “百變磁力魔毯” 的誕生,不僅讓神話中的 “飛毯” 走進現實,更預示著一個由中國智造引領的智能材料新時代,正加速到來。 原文鏈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85814.html 來源:賢集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