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記者 劉天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正以“智改數轉”為抓手,全面推進制造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走出了一條傳統化工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智能診斷,賦能預防性維護
在天安化工的合成氨系統中,1000多臺設備、上萬個控制點如同人體的神經網絡,任何一環出現異常都可能引發全線停車。以往,設備檢修普遍依賴“人工巡檢+經驗判斷”的傳統模式,依靠聽診、觸檢、目視檢查等手段評估設備狀態,存在隱性故障難感知、被動式搶修等困局,同時存在管理效能瓶頸。如今,公司借助5G、云平臺等搭建自主設計的設備在線監測與診斷系統,實現“機器人為機器看病”的功能。異常工況系統自動采集、遠程預警,此外,系統還會根據機器情況給出科學的診斷方案,輔助維修人員快速解決異常問題,該系統目前已覆蓋50%的設備,年報警次數下降61%,操作頻次降低80%,設備缺陷故障總量下降50%以上,這套系統不僅降低了人與物的消耗,控制平穩性也得到大幅提升,從“看病”到“算病”,真正實現了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因突發故障造成裝置停車停產。
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中外媒體聯合采訪團在云天化天安化工采訪調研。人民網記者 張武軍攝
先進控制,助力操作智能化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正驅動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天安化工正大力推進先進過程控制(APC)技術應用,完成變量調節,操作人員僅需“監控異常”無需“頻繁調整”。公司硫酸、鍋爐、煤氣化、合成氨等17套裝置實現APC控制,實現人效、能效雙提升。硫酸裝置通過優化除氧器指標減少蒸汽用量,年創效128萬元;熱電裝置APC投用后,鍋爐自控投入率和裝置平穩率均超98%,工藝參數控制精度較手動控制提升30%以上,鍋爐綜合效率提高1.5%,年節煤約2800噸;煤氣化與合成氨APC項目投用后關鍵工藝參數波動標準偏差降低30%以上,操作頻次降低50%,標煤耗降低1%以上。APC的實施,不僅大幅提升生產平穩性,實時優化生產工況,更成功預警多起潛在故障,成為保障安全生產的“數字衛士”。目前公司正積極推進全廠蒸汽系統實時優化(RTO)等項目建設。
“大創新”和“小改進”并重,天安化工直面發展短板,加強對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究利用。云南省技術能手、云嶺工匠陳甲帶領團隊自主升級DCS系統,完成3000多個控制邏輯組態,構建“防誤操作系統”,使報警次數下降80%,且控制系統達到了國家過程工業報警標準的要求。他正推動“專家經驗復制系統”研發,將優秀操作模式轉化為可復制的智能流程,實現“一鍵控制”,全面提升操作效率與系統穩定性。
全面監測,提升運維可靠性
設備是生產的根基,是保障生產連續穩定運行的核心要素。天安化工以設備狀態監測為基石,構建覆蓋動、靜、電、儀四大專業的智能運維體系。動設備監測已實現A類設備全覆蓋、B類設備覆蓋40%,大幅減少非計劃停機;靜設備通過在線測厚、脈沖渦流等技術實現腐蝕實時監控;電氣系統部署超2000個無線測溫點,實現70%以上開關柜溫度在線監測;儀表專業則基于HART協議搭建智能管理系統,實現閥門與儀表現場狀態實時反饋,DCS機房實現24小時全方位監控,DCS故障處理時間下降60%。
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中外媒體聯合采訪團在云天化天安化工采訪調研。人民網記者 張武軍攝
無人值守,實現自主運行
天安化工持續推進“無人化、少人化”實踐,從西門磅房無人過磅,到磷肥自動包裝、自動配倉,實現車輛自動識別、數據實時上傳,過磅效率提升50%。磷肥自動包裝系統有效“消除非增值作業”,自動配倉系統有效杜絕空倉、溢倉問題,提升包裝安全與效率。
信息團隊堅持“一平臺、多模塊”建設理念,自主開發包括技術創新、工單管理、智能BI等7大數字化管理模塊,節省外部開發費用約200萬元,初步形成自主開發能力,推動企業管理從“應用工具”向“構建系統”深刻轉變。
近年來,天安化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智改數轉”不斷突破傳統生產模式瓶頸,實現了節能、降耗、提質、增效的多重目標。未來,公司將持續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力爭創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成為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行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