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
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公眾號
以川維化工公司公眾開放日為切入點
聚焦企業綠色發展實踐成效
開展報道
同時
該內容將在《世界環境》雜志刊發
進一步分享企業綠色發展成果
為行業提供可借鑒實踐樣本
具體內容如下
編者按
在我們身邊,有一扇扇“環保之窗”正悄悄打開——污水如何變清流?垃圾如何發電?廢舊電器去哪了?這些曾經陌生甚至神秘的環保設施,正以更開放的姿態,走進公眾視野。2025年,生態環境部評選出了十個“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環保設施開放先進典型案例,它們用創新、真誠和持續的行動,搭建起了人與綠色發展對話的橋梁。我們陸續推出這十家單位的實踐故事,看他們如何將冰冷的環保設施轉化為有溫度的環境教育課堂,讓生態環保意識真正落地生根。期待與您一同走近這些綠色先鋒,感受每一份微光如何匯聚成美麗中國的行動力量!
在山城重慶的長江之濱,坐落著我國天然氣化工領域的領軍企業——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維化工”)。這家與長江共生、與城市共發展的企業,投入超15億元進行綠色企業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并且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連續十年開展“公眾開放日”活動,書寫了化工企業與公眾良性互動、共促環保的動人篇章。
如今,該企業已連續3年在重慶市“環保誠信企業”評比中排名第一,憑借扎實的環保設施開放實踐,成功獲評生態環境部2025年環保設施開放先進典型案例,成為行業綠色發展的標桿和踐行“美麗中國”的先行者。這不僅是對企業十年努力的肯定,更是化工行業主動擁抱公眾、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縮影。
打破誤解,以開放之姿贏得公眾信任
回溯十年前,公眾對化工企業的印象多停留在“高污染、高風險”的刻板認知中,化工企業與公眾之間仿佛隔著一道無形的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川維化工在中國石化的統一部署下,率先邁出了勇敢的一步,決定敞開大門,將環保設施、生產流程展現在公眾眼前,讓公眾走進企業,打破誤解,贏得信任。”川維化工黨委宣傳部部長龔劍云介紹了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的初衷。
為了把公眾開放日辦成企業的一張名片,川維化工從內容、團隊、宣傳三方面發力,精心策劃。
在開放內容選擇上,川維化工對自身環保設施進行全面評估,篩選出兼具環保代表性與科普價值的核心板塊。其中,硫酸再生循環利用裝置每年可處理大量廢硫酸,氫氣純化裝置將副產氫加工為產品氫,實現“變廢為寶”的資源循環;綠色化工產品科普,講解具有科技含量的綠色化工產品在生活中的應用;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重慶川維隊則肩負化工領域突發安全事故應對重任,是生態安全的“守護者”。三大板塊覆蓋清潔生產、綠色產品、應急救援等關鍵領域,讓公眾全方位讀懂企業環保實踐。
團隊組建上,川維化工打造了“技術+講解+服務”的專業隊伍。從各部門抽調的技術骨干,負責深度解讀設施技術原理與工藝流程,解答專業疑問;經過系統培訓的講解員,擅長將復雜知識轉化為通俗語言,適配不同受眾理解需求;企業自備車輛和工作餐等后勤服務,規劃最優參觀路線并制定詳盡安全保障方案,確保活動安全有序。
宣傳推廣環節,企業線上線下聯動擴大影響力。線上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對活動進行宣傳;線下聯合周邊社區、學校、企業,發揮社區網格員、員工家屬的作用,以及與地方工作交流的機會觸達公眾,同時邀請媒體記者參與報道,借助媒體傳播力,讓更多人知曉并參與到活動中。
在活動實施階段,川維化工以“實地參觀+互動體驗+知識講座”的多元形式,讓公眾在“看、玩、學”中,直觀感受化工企業的環保擔當與綠色發展內涵。
實地參觀環節,公眾在引導下走進核心環保設施。在廢硫酸再生循環利用裝置區,技術人員講解廢硫酸的來源、危害及再生關鍵技術,當公眾了解了廢硫酸經多道工序轉化為可復用硫酸產品,并且回收率達到98%,對資源循環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實時監測數據大屏清晰展示各項外排指標均優于國家標準;走在公園式的工廠區域,沒有異味、沒有工業垃圾、沒有噪音。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感慨:“川維化工既成就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也為社會節能降耗提供了樣板,這才是負責任央企該有的樣子。”
互動體驗環節則讓公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消防機器人、無人機、大氣溯源走航車等先進設備集中亮相,應急救援隊員還現場開展危險化學品泄漏應急處置模擬演練,展現出快速響應、精準操作的專業能力。更讓公眾興奮的是,大家可親自操作部分救援設備,一位參與體驗的學生說:“第一次操作消防坦克,既新奇又學到了應急知識,才知道化工企業的安全環保工作這么細致。”
“智慧小課堂”則為公眾打開了了解化工行業的另一扇窗。講座以生動有趣的方式,為大家科普天然氣化工知識,從天然氣的開采,到加工成各類化工產品的全過程,再到這些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講解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原來我們平時用的日用品、醫療用品、電子產品和汽車零部件原料都來源于天然氣化工!”不少聽眾恍然大悟,意識到化工產品與生活息息相關,也理解了化工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激發了對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
步履不停,搭建企業與公眾信任的橋梁
連續十年的公眾開放日,并非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川維化工通過持續復盤、不斷改進,實現活動質量逐年提升的過程。
活動結束后,企業廣泛收集反饋,包括活動內容、組織安排、講解效果等,深入了解公眾對企業環保工作的建議與期望,精準捕捉活動短板與公眾需求。
基于反饋,川維化工對活動進行全面復盤總結。針對發現的參觀流程不夠順暢、互動環節參與度不均衡、講解內容專業性與通俗性平衡不足等問題,持續優化活動設計:豐富內容,增加環保措施展示項目;改進形式,設計更具吸引力的互動環節;提升講解水平,根據學生、社區居民、專業人士、媒體等不同受眾調整內容深度等。
現在,川維化工“公眾開放日”活動已經從最初的一種方案、一條參觀路線,發展為綠色環保、科技創新、基礎科普等多種主題的開放形式,為不同群體的公眾定制化打造參觀路線,確保每一次活動都達到最佳效果。
今年8月的環保設施開放活動,更是川維化工十年開放經驗的集大成之作。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及“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來臨前,中宣部組織“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17家央級媒體和近10家市級媒體共60多名記者,通過川維化工“公眾開放日”走進企業,采訪報道重慶市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的寶貴經驗與創新做法。川維化工綠色發展案例被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光明日報、第一財經、工人日報、中國日報等央級媒體在報道中多次引用,共形成上千萬瀏覽量。
十年開放路,川維化工的公眾開放日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參觀活動”范疇,成為企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川維化工用透明與真誠,搭建起企業與公眾的信任橋梁,不僅提升了公眾對化工行業環保工作的認可,更為行業綠色發展樹立了典范,以實際行動為地方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