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減排壓力日益轉化為現實市場需求的大背景下,綠色燃料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重重關卡。我國將如何在價格、政策、認證與原料等多重挑戰中破局?又將如何依托系統協同,搶占未來能源轉型的制高點?
在近日舉行的嵐澤能源綠色燃料產業合作聯盟大會上,專家給出了回答。
政策驅動萬億元級市場
國際航運和航空業的減排壓力正在向產業端傳導,為綠色燃料創造巨大發展機遇。
“國際上的航空組織、航運組織等都已制定有關目標,歐盟也出臺了碳邊境調節機制等。在政策條款的推動下,可再生燃料的生產、加注、銷售等環節已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有望成為萬億級市場。”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彤軒談道。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到2050年,航空業需要5億噸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才能實現凈零碳排放目標;根據全球甲醇協會和國際可再生能源署預計,到2050年全球綠色甲醇需求量將超過3億噸。
國內進展如何?據金聯創氫能數據庫顯示,截至2025年5月,全國規劃、在建、投運的綠氫氨醇項目704個,其中綠色甲醇項目153個,合計產能5570萬噸/年。而在SAF方面,國信證券近期研報提及,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企業建設有SAF產能超100萬噸。目前,規劃、在建、投運的HVO/SAF產能超1000萬噸/年。
嵐澤能源總經理范衛堯認為,要實現目前指定的減排目標,未來全球綠色燃料產業的總投資額預計將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市場前景巨大。但呂彤軒也指出,目前多數項目都在規劃階段,需求端尚未真正“打開”。
價格瓶頸限制需求釋放
為何如此?
“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字——貴。”民航二所可持續航空燃料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智淵直言,“目前,SAF的價格還是傳統航煤的2~5倍,我們還沒有建立起較好的分擔機制,需要政府、產業鏈各方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他指出,國內于2011年首次使用SAF,中國石化2014年取得了我國第一張生物航煤適航證,但此后8年間,國內SAF產業“活動趨近于零”。“為什么?因為當時SAF市面價格接近傳統航煤的10倍,大家都覺得通過SAF減排不太現實。”楊智淵說。
隨著減排目標出臺,2023年前后國內SAF產業回溫,但“貴”如往昔。楊智淵表示,今年1月1日開始,歐洲已經強制加注2%的SAF,導致價格大幅上漲。據百川盈孚數據,截至9月22日,SAF歐洲FOB主流價已漲至2705美元,季度同比增長21%;同期,SAF中國FOB主流價漲至2400美元,季度同比增長20%。
綠色甲醇也處于類似境地。專家指出,每噸綠色甲醇的價格是傳統燃油的2倍以上,可提供熱值僅為傳統燃油的二分之一。即單個航程中,航運公司需要支付超過于4倍的傳統燃料成本。
多位專家指出,“規模”是破解“貴”的重要抓手。呂彤軒解釋說,目前供需矛盾突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沒有產品、產量不足。
“當前可供選擇的能夠實現大批量生產的工廠并不多,因此構成賣方市場。等到產能規模擴大后,市場形成競爭機制,價格會有所變化。”Argus阿格斯亞洲甲醇首席咨詢師張貝琦說,國際海事組織(IMO)凈零排放框架尚未“靴子落地”,因此當前船東對于綠色燃料的態度較為猶豫,“是等等再看的狀態”,也限制了市場需求釋放。
產業發展面臨多道關卡
除了價格瓶頸,綠色燃料產業還有更多關卡要過。
其一是政策關。“對于綠色甲醇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政策。大家都在等待歐盟、IMO政策,還有國內補貼政策,這些都是激勵綠色甲醇市場成長很重要的因素。”張貝琦說。
中國航空油料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業務經理王碩談道,航油企業難以鎖定大規模、長周期的SAF貨源,供應商投資意愿不足,生產和供應成本難以攤薄,更難以形成具有經濟性和長期性的采購合同,導致供應保障體系面臨源頭供應不穩、采購成本不可控的風險,急需加強政策支持,為建立長期穩定的SAF采購渠道、鎖定合理價格創造基礎。
其二是原料供應關。“生物質秸稈加氫耦合生產1噸綠色甲醇需2~3噸秸稈,不加氫情況下大概需要4~5噸。如何實現穩定的原料供應,是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呂彤軒提到,利用濕垃圾、畜禽糞污摻生物質秸稈生產綠色甲醇目前也已投入實踐,未來養殖集中地區可能會成為綠色燃料企業的布局重點。
其三是認證體系關。楊智淵介紹說,SAF要進入市場必須跨過兩道門檻:適航審定和可持續認證,其中可持續認證受制于人,是行業面臨的痛點問題。
“要基于我國的資源稟賦建立可持續認證體系。”楊智淵談道,需要將酒糟、蘆竹、蓖麻等推向國際,使其進入被認可的原料清單中。“為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對話的平臺,共同實現標準國際化。”他說。
多方攜手培育新興市場
“一切都還需要時間。”楊智淵總結說。
他表示,綠色燃料是一個新興事物,相應匹配的政策體系尚未完善,但已經在陸續更新,如去年12月1日開始取消化學改性的動、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產品(UCO)出口退稅等,將助力保障國內產業原料供應。
日前,國家能源局還正式發布《關于開展綠色液體燃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試點工作(第一批)的通知》,明確了9個標桿項目,涵蓋綠色甲醇、綠氨、纖維素燃料乙醇等領域,為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面對巨大的資金需求,產業資本也正積極布局。呂彤軒表示,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將堅定不移地投入以綠色甲醇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賽道。在政策、資金的有力支持下,我國綠色燃料產業在技術工藝方面喜報頻傳,如入選第一批試點工作名單且得到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領投的嵐澤能源大豐港年產30萬噸綠色甲醇項目。
“我們要把甲醇技術通過商業化集成起來,力爭做國內首臺套、國際首臺套設備,爭取在2027年上半年完成。”嵐澤能源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孫予罕介紹說,嵐澤不僅擁有核心技術,也與有關科研院所達成了密切合作,目前正在進一步探索柔性生產模式,將為我國搶占綠色燃料產業的主動權貢獻力量。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代正華則介紹說,華東理工大學潔凈煤技術研究所目前約有380臺氣化爐得到推廣應用,總體產能居世界之首。同時,該團隊還針對不同原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氣化技術體系。
而在認證體系方面,楊智淵表示,中國民航局正立足我國國情構建自己的可持續認證體系,目前已具雛形,或將于今年年底開展試運行,有關標準也將陸續發布。他進一步提出,我國在綠氫、綠電、農林廢棄物、UCO等方面具有資源優勢,未來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SAF市場。
“我們要著力培育整個市場。市場起來之后,我們的話語權、主導權就會越來越強。”楊智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