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清泰環保水處理新材料項目的標準化車間里,負責人梁幫駿查看著即將下線的產品。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他信心十足:“這邊投資建設的廠房規劃產能15.2萬噸,滿負荷生產之后可以實現年產值8個億。”
作為水處理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其擴張之路并非只有單一選擇。經過企業的綜合考量,他們將目光定向了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成為了首批方舟創園(臨港)新型化工產業園的入駐企業。“過去我們自己建廠,從拿地到投產至少要兩年時間,在這里四個月就能開工建設。”山東清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梁幫駿告訴記者,作為首批入駐企業,項目從開工到試生產僅用了10個月,比行業平均周期縮短了60%。
破解難題,探索集約發展新路徑。梁幫駿的這份“高效”,源于園區的一場“模式革命”,這場“革命”的起點,是對行業痛點的精準破解。近年來,國家對化工園區規范化要求持續升級,從安全、環保、土地利用等多維度抬高入園門檻,越來越多的小微化工企業面臨入園難問題。方舟創園(臨港)新型化工產業園抓住這一契機,通過創新“園區變企業,一個企業多個項目”模式,為小微化工企業轉型升級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我們建設標準化的車間及配套設施,招引高端微小化工項目入駐,通過方舟節約共享的模式,降低入園門檻,同時土地利用率提高,畝產稅收可達原先的2到3倍,稅收可達40萬元每畝。”方舟創園(臨港)新型化工產業園HSE部經理丁武劍介紹道。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園區不再扮演傳統的“房東”角色,而是成為了一個統一的運營管理主體,對安全、環保等進行一體化、專業化的集中運營,該模式已為企業節省70%的初始投資,讓入駐企業可以實現“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專注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
嚴管厚愛,打造高質量發展“生態圈”。記者了解到,方舟創園(臨港)新型化工產業園一期項目占地147畝,總投資5.5億元。其物理空間有限,但通過精準篩選和高效運營所釋放出的能量卻是巨大的。園區嚴把入園關,對入園項目的創新技術、專有配方、項目市場規模、工藝裝置占地等多個維度進行嚴格的審查和評估,旨在打造一個以安全度高、環境友好、產品附加值高為特點的精細化工產業集群。
“為了園區的后續發展,我們還實行清退機制。”丁武劍表示,“對于后期不符合條件的項目將予以清退,清退后閑置的廠房用于招引高質量項目,這樣園區將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種‘騰籠換鳥’的動態優化機制,確保了園區始終保持活力和高質量的發展水平。”
智慧賦能,塑造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為幫助入駐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方舟創園(臨港)新型化工產業園簽約綠色化工“產學研”聯合創新基地,為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落地提供支撐,打造園區項目集約化科技轉化平臺。同時,由方舟創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北京化工大學及多家園區共建臨沂市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集中攻克共性技術難題。
“我們充分發揮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的區位優勢以及專業團隊的資源優勢。”丁武劍介紹,“通過信息化建設智慧管理平臺,大幅提升項目整體管理維度和效率,著力打造全國示范性化工園區的發展模式。”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方舟創園一期已成功入駐10家優質化工項目,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一期的良好開局為二期擴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按照規劃,方舟創園二期總投資 20.5 億元,預計2026年12月竣工,建成后可容納25個高附加值化工項目。一、二期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00 億元、稅收 3.7 億元,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放大。
從模式創新到“騰籠換鳥”的動態管理,方舟創園不僅實現了土地集約、企業集聚、產業升級的多贏局面,更標志著一個創新活力迸發、高質量發展要素齊備的化工產業新高地,正在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加速崛起。(通訊員 王亞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