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煉化行業正站在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跨越的關鍵節點,行業結構、技術路徑與市場格局將迎來重塑。
在日前舉辦的2025中國石油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推動行業向高端化、集約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已成為煉化行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供需端矛盾加劇
我國煉化行業正面臨“內卷式”競爭。
一方面是不斷收緊的市場需求。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技術帶頭人、技術集成經理肖寒表示,近年來,我國汽油、柴油的表觀消費量呈現出降低趨勢。2025年上半年,我國成品油產量、消費量已呈“雙下降”現象。
另一方面則是持續擴張的產能。肖寒指出,隨著民營煉廠的新建及國企煉廠的改擴建,我國煉油能力持續增加,2024年我國煉油能力約為9.55億噸/年,開工率為75%左右。
煉化行業的“內卷”已經波及下游化工領域。肖寒提出,此前城鎮化發展與大基建項目促進了高端化工品的需求,帶動了烯烴(如乙烯、丙烯)與芳烴(如對二甲苯)的市場需求,其產能也隨之呈現井噴式增長。目前,這類產品已達到產需平衡,同樣呈現出“內卷”發展態勢。
據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于春梅介紹,在全球乙烯供過于求的背景下,我國貢獻了全球近六成的新增乙烯產能。
中石化齊魯石化公司情報調研室項目主管余國良指出,對二甲苯(PX)下游應用單一,近五年PTA占比始終保持在97%以上。當前,國內PTA產能集中度越來越高,而2025年國內仍有較多PTA投建計劃,將進一步加劇供過于求風險。
技術創新成破局利器
面對“內卷”,技術創新成為煉化行業破局的核心路徑。
“我國煉化行業正從‘規模擴張’步入‘質量提升’新階段,高端制造和能源科技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產業鏈價值面臨深刻重構。”于春梅談道。
她進一步指出,目前,高端聚烯烴等產品產量還存在較大缺口,這類產品具有技術門檻高、價格高、盈利強、牌號多等特點,因此要以快速技術服務為導向,不斷深化細分市場研究,把握高端市場核心,分析細分市場和下游需求,通過差異化競爭,滿足特定領域需求。
肖寒也認為,煉化行業正經歷從“燃料”向“材料”、由“低值”向“高值”的轉變,需推進產業鏈高值、高質發展,向精細化、高端化延伸,打造差異化產品集群,加速基礎化工品向高端化工品及新材料轉化。他重點提到要開發集成烯烴、芳烴高值化利用技術,以“綠色化、差異化、高端化”為發展方向,打造含氧、氨、硫高端化學品集群。
記者了解到,目前業內聚焦高值、高質轉型,已取得多項技術成果。
據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專家、教授梁戰橋介紹,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研發的柴油餾分芳烴吸附分離技術作為綠色低碳的“油轉化”技術,以航煤、柴油等餾分為原料,能夠通過分離實現原料按分子結構特點分質利用,提高資源轉化利用效率,降低加工過程中的氫耗,實現節能減排。
又如近年來捷報頻傳的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金哲介紹說,該技術以煤為原料,通過甲醇轉化強放熱反應與石腦油轉化強吸熱反應原位耦合,相比傳統蒸汽裂解原料利用率提升約10%,能耗降低約三分之一,烯烴產率提高15%至20%。
2020年,第三代DMTO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可實現單套工業裝置甲醇處理量300萬噸/年以上,噸烯烴(乙烯+丙烯)甲醇消耗可降到2.6~2.7噸。
“十五五”增速趨于平穩
多位專家指出,煉化行業已步入轉型關鍵時期,隨著行業結構、技術路徑與市場格局不斷調整,“十五五”期間,市場、產能的增長速度將歸于平穩。
肖寒預測稱,“十五五”期間,國內煉油產業將延續大型項目建成投產與存量企業兼并淘汰同步發展方式,預計整個階段國內煉油產能將維持在9.5億至9.6億噸/年。
“面對持續低迷的化工市場以及不斷釋放的產能,芳烴市場將進入重新洗牌的關鍵時期。2025年至2029年,芳烴產業鏈利潤仍集中于上游PX原料等環節,下游PTA—PET長期虧損的預期難以改變。”余國良強調,煉化行業需要不斷適應全球經濟和能源市場的變化,消化吸收新技術、新工藝并加大創新力度,推動我國煉化行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受PX供應偏緊支撐以及下游PTA、PET等產能集中投放,PX等芳烴產品已脫離周期底部,將率先進入回升通道。”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場營銷研究所副所長肖冰則提出,產業鏈協同是推動煉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另一重要支撐。我國的“PX—PTA—PET”全鏈條配套優勢正在逐步顯現,具備完善上下游配套的企業市場適應性更強,競爭優勢更明顯。
在聚酯領域,余國良表示,2025年聚酯產能總規模保持至8528萬噸。雖然越南、土耳其等東南亞及中東國家承接了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的部分轉移,但是配套原料PTA產能規劃相對滯后,預計未來我國PET需求將逐步進入平穩增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