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考慮未來五年正丁烷法產能“井噴”以及行業虧損壓力等因素影響,以2022年下半年以來國內苯法產能的基本停產為標志,自2010年前后開啟的順酐工藝之爭已步入尾聲。
苯法占得先機 正丁烷法艱難開局
從生產工藝來看,順酐可分為使用加氫苯為原料的苯氧化法工藝和使用正丁烷為原料的正丁烷氧化法工藝。加氫苯主要由煤焦化裝置副產物粗苯精制而來,屬于煤化工產品體系;而正丁烷則主要從油田伴生氣、煉廠氣和裂解氣中經物理分離獲得,屬于石油化工產品體系。
我國順酐生產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開始向規?;a邁進。依托國內外成熟工藝技術以及豐富的煤焦化資源優勢,苯氧化法工藝在21世紀前十年率先成為國內順酐市場主流生產工藝,到2011年產能規模更是突破100萬噸,到2012年達到產能峰值128.9萬噸,產能占比達到91.48%。而彼時屬于后起之秀的正丁烷法工藝雖然擁有著低成本、低污染、副產蒸汽量大等苯法工藝所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卻受制于原料瓶頸等因素發展緩慢,2012年產能僅為12萬噸,在順酐總產能中占比也僅為8.52%。
正丁烷法后來居上 苯法持續萎縮
不過,工藝競爭格局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卻開始悄然生變,天平逐漸向正丁烷法一側傾斜。隨著我國石油化工產業的飛速發展,碳四資源產出的日益增加以及天然氣對民用液化氣的替代使得正丁烷法上游原料供給瓶頸被打破,正丁烷法工藝本身的先天優勢從此獲得了充分發揮,相對應的產能規模也自2013年開始迎來了爆發式增長。2012-2022年國內正丁烷法產能由12萬噸迅速增長至128萬噸,復合增長率達到26.71%,在順酐總產能中占比躍升至84.43%。
但同期,苯法順酐身為煤化工體系產品,卻由于原料加氫苯與替代品石油苯之間在價格上的高度綁定,失去了在低煤價時期可以取得的成本優勢,僅能被動的與正丁烷法一起受到國際油價走勢左右,從此便長期深陷高成本泥潭,停產退市企業的增多導致產能規模持續萎縮。2012-2022年國內苯法產能由128.9萬噸萎縮至23.6萬噸,復合增長率為-15.61%,在順酐總產能中占比僅存15.57%。
特別是在2021年經歷了難得的高利潤時刻后,進入2022年的苯法順酐再度轉虧,從6月份開始理論虧損幅度更是擴大到2000元/噸以上,因此自下半年開始國內苯法順酐生產企業已陸續選擇停產,苯法裝置開工負荷下降至2%-5%左右。
正丁烷法產能面臨“井噴” 苯法裝置后市恐難回歸
未來五年國內順酐擬建產能規模已突破800萬噸,僅2023年便有約166萬噸產能投產計劃,并且全部為正丁烷法產能,預計2023年順酐供應過剩壓力將繼續保持,價格、利潤等方面難有實質起色。同時,在“雙碳”發展背景下,部分省市已將苯法順酐工藝列入“兩高”限制類產品目錄。因此,鑒于正丁烷法產能擠壓及虧損壓力等因素綜合考慮,苯法順酐裝置未來重開概率較小,而這也意味著自2010年前后開啟的順酐工藝之爭已步入尾聲。
|